西藏林芝,色季拉山。
海拔 4500 米处的空气稀薄而清冷,阳光穿过云层,落在急尖长苞冷杉的林线上。脚下那些不显眼的塔黄、红景天和手参,正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在这片极端环境中顽强生长。
这些都是喜马拉雅典型的珍稀植物,藏着高原生命的韧性。
2025年9月,一群特别的人踩着山路在这里开展考察:科学家、媒体人,还有自然堂的团队成员。他们走得很小心,眼里既藏着对这些顽强生命的敬畏,也带着一份实实在在的责任。
这片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地区,不仅是全球生态状况的指示器,更与一个中国美妆品牌紧密交织了16年。
对于自然堂而言,喜马拉雅早已超越地理概念,而成为品牌的灵感之源、产品的成分宝库,更是一份需要用敬畏之心对待、用企业行动回馈的使命。而2025年正式启动的“可持续发展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正是自然堂交出的一份关于“取之自然,回馈自然”的实在答卷。
展开剩余88%取之自然、回馈自然:16年的“扎根”与“守护”自然堂与喜马拉雅的缘分,始于品牌对“东方美”的探索和追寻,却最终沉淀为不可分割的品牌DNA。
2009年,彼时自然堂在筹备上海世博会参展产品时,团队没有走“国际原料堆砌”的老路,转而寻找能代表中国自然底蕴的源头,期望能够打造一款产品代表中国美妆在面向世界的舞台登台亮相。
最终,团队将目光锁定于喜马拉雅。
这片拥有纯净冰川水、在极端环境下仍能孕育强活性植物的土地,恰好契合自然堂“自然高科技”的品牌定位。2010年,以喜马拉雅冰川水和龙胆精粹为核心的“雪域系列”作为当时唯一民营美妆品牌产品亮相世博会,不仅让“中国美妆+喜马拉雅”的组合走进公众视野,更让自然堂确立了以喜马拉雅为源头的战略方向。
此后,自然堂持续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寻雪莲、雪参等极地植物中蕴含的护肤能量,并将这些自然的珍稀馈赠转化为安全、卓效的产品。
不过,自然堂深知自然的馈赠并非取之不尽。
在一次实地探访中,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博士在喜马拉雅山北麓鲁朗小镇扎西岗村,目睹了工布拉赞峰下的生机图景:白雪覆峰、格桑花漫野、藏式村落炊烟袅袅,五色风马旗与玛尼堆相映。这种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画面,让品牌意识到:喜马拉雅不仅是原料产地,更是需要守护的生命共同体。
自然堂品牌源头 鲁朗小镇
自2016年起,品牌便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自然堂喜马拉雅环保公益基金”,系统推进雪域高原生态保护。这一连续八季的“种草喜马拉雅”行动,在日喀则地区成功种植绿麦草666万平方米,不仅恢复了生态,更通过饲草经济为当地社区创造了近795万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而后,自然堂与喜马拉雅建立了更深的产业、科研,甚至品牌战略上的联结。
2018年,自然堂与林芝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落地“五个一”工程(公司、科研中心、公益植物园、公益项目、科普微展馆),正式将品牌源头基地扎根林芝;同年联合西藏农牧大学启动野生植物人工驯化项目,在公益植物园培育龙胆草等植物。这实际上标志着自然堂从对野生资源的探索性采集,转向了通过科研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在源头上减少对野生植物的破坏,守护高原生态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2021年,自然堂林芝科研中心正式启用,专注于喜马拉雅植物、微生物、水和矿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从产品原料到科研布局,从产业落地到生态保护,自然堂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把品牌根扎在喜马拉雅”的闭环。在这过程中,自然堂那句“源自喜马拉雅”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而非一句广告语。
探索:2025,一场通向未来的“生命地图”测绘2024年,自然堂集团启动了全新的ESG愿景2030战略,制定了12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一项为“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自然堂积极响应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提出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惠益分享三大核心目标,将2016年-2024年“自然堂种草喜马拉雅公益环保项目”,升级为新的“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如果说过去的16年是“扎根”的实践,那么2025年关于喜马拉雅项目的升级,则是自然堂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次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探索,致力于“为世界做好美一件事”。
首先,这是一次让生态保护可感知的科普实践。
在林芝工布天街,自然堂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打造的喜马拉雅科普微展馆,成为一个连接公众与雪域生态的桥梁。馆内系统展示了自然堂源自喜马拉雅的原料科技、33种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的生态价值,以及品牌在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方面的重大项目。
通过对冰川水、龙胆花、核心成分“喜默因 ®”等的科普解读,自然堂十六年来与喜马拉雅同频共振的初心与坚守,得以更直观、更深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背后是品牌希望唤醒更广泛生态保护意识的决心。
自然堂喜马拉雅科普微展馆
其次,这也是一次科技赋能保护的集中展示。
在色季拉山的生物多样性考察,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了喜马拉雅生态的丰富与脆弱。
50余名专家、媒体与自然堂团队沿着海拔4200米至4400米的路线徒步前行,不仅近距离观察到塔黄、红景天、手参、高山杜鹃等珍稀植物的原生生长状态,还实地了解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高山林线野外观测体系”。这套持续20年的监测体系,记录着急尖长苞冷杉林线的生态变迁,也为判断高原生态脆弱性提供着关键依据。在实地考察珍稀植物生长环境的过程中,抽象的生态数据转化成了可感知的保护共识。
色季拉山生物多样性考察
最后,这更是一个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样本。
在鲁朗镇的扎西岗村,自然堂美妆空间悄然落成。这里不仅是让当地居民体验专业护肤与美妆服务的窗口,更通过开设“美丽课堂”培养当地化妆师,为藏区人民提供了多元的就业机会。通过连续多年的“春蕾助学行动”,自然堂累计捐赠560万元、资助860名西藏女孩继续完成学业,部分女孩学成后返乡或加入自然堂,又成为“美与可持续”的传递者。
自然堂美妆空间
这一切行动,都紧密围绕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核心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惠益分享。 自然堂的探索,正是试图找到这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让保护行动可感知、可持续、可受益。
ESG视角下,自然堂的“善念商业”范式学者阿奇·卡罗尔认为,企业责任如同一个金字塔,从底部的经济责任(盈利)、法律责任(守法)、伦理责任(公平公正)到顶部的慈善责任(回馈社会)。
回顾自然堂在喜马拉雅的旅程,完美诠释了一家企业的责任担当从金字塔底座向上攀登的过程:
早期对原料的开发利用,是其作为企业的经济责任;所有行动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是法律责任;而通过保护性开发例如以人工驯化减少生态破坏、确保惠益分享,则体现了超越法律的伦理责任;直至今日,系统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巨额公益投入,已抵达金字塔顶端的慈善责任。
自然堂喜马拉雅公益植物园龙胆花生态栽培示范基地
在美妆行业“环保营销”渐成潮流的当下,自然堂的独特性在于,它将“与喜马拉雅共生” 从品牌策略升华到了价值观信仰的层面。
这种信仰,正在构建一种兼具商业智慧与责任担当的“善念商业”新范式:
• 构筑品牌的“绿色壁垒”。在化妆品行业竞争同质化的今天,自然堂对喜马拉雅源头成分的深度理解、领先性科研及保护性开发,构成了其产品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微生物发酵等四大绿色原料技术,自然堂已成功开发出20余款自主核心功效原料。这份源于自然、基于科技的“成分故事”,是品牌最深的护城河。
• 积累宝贵的ESG资产。在ESG成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重要标尺的今天,自然堂的系统性实践为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资本。从2024年发布的ESG愿景2030战略,到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列为首要目标,这些行动能吸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并深度契合新一代消费者的“负责任消费”理念。
• 提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堂样本”。自然堂的实践清晰地表明,企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公益反哺科研,科研赋能产品,产品支撑商业,商业回馈公益”的闭环,自然堂证明了“做好事”与“做生意”能够完美融合。这条路径,为中国美妆企业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这条道路,自然堂已经走了十六年,而我们的2025-2030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意味着下一个五年的坚守才刚刚开始。”
正如陈娟玲博士所言,自然堂“取之自然、回馈自然”的实践,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和信念的马拉松。
这场马拉松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它正从传统的“减少环境足迹”向更具前瞻性的“自然受益型(nature-positive economy)”商业模式演进。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减少对喜马拉雅的索取与伤害,而是通过科学保护、生态修复与社区赋能,主动让这片珍贵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富生机、更具韧性。这或许正是“为世界做好美一件事”最深刻的时代内涵。
未来,当人们再提及喜马拉雅,或许会想起:那里不仅有冰川与雪山,还有一个美妆品牌用十六年时间证明——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不该是索取,而是共生;而中国美妆的未来,也不该只有流量与销量,更要有责任与信仰。
本文为FBeauty未来迹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通过技术抓取用于AI训练。
作者/向婷婷
编辑/吴思馨
排版/阳艳
发布于:湖北省臻牛所配资-配资平台实盘-配资门户官网-线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