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
1974年,在郑州杜岭张寨南街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两尊方鼎——杜岭一号方鼎和杜岭二号方鼎,成为郑州作为商代早期王都的重要佐证;阔别故土半个多世纪,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从北京回乡“省亲”,和杜岭二号方鼎分离数十年后,“两兄弟”首次在出土地聚首。
10月3日,记者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展厅内看到,灯光下的杜岭一号和杜岭二号两尊方鼎并肩而立、古朴凝重,仿佛在诉说数千年前的历史。一同展出的还有另外两尊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方鼎,四件国之重器同框,气势磅礴,所有进入展厅的观众都慕名前来,一睹其风采。
在展厅里,我也遇到了迫不及待赶来与“老朋友”相见的考古学家杨育彬。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深耕考古领域60余年,曾主持并参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等很多重要考古项目。他拄着拐杖缓步来到杜岭一号方鼎前,静静地伫立凝视,50多年前参与发掘两尊方鼎的情景,仿佛浮现在眼前。
“这鼎上的花纹是什么?”展柜前,一位小朋友的发问,让杨育彬回过神来:“这上面一种是饕餮纹,饕餮就是一种很贪吃的神兽,那些圆形的叫乳钉纹,鼎的上面是两个拱形的耳朵……”
老人专业的讲解,吸引了众多观众聚拢过来仔细聆听,现场还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这个有多重呢”“方鼎和圆鼎在功能上有什么区别吗”……
“这个鼎有1米高,80多公斤重,3000多年前咱们国家能铸造出这么大的铜鼎,那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方鼎的细节,杨育彬仍脱口而出。老人站了近半个小时,从鼎的考古意义说到四个鼎的出土经过、详细位置,又讲到中国历史的特点。“看到四个鼎在这里重聚,我很感动,这也正是咱们文化自信的来源。”话语有力,引得现场观众鼓起掌来。
“这趟真是来值了,竟然遇到一个大咖‘讲解员’,更加感受到郑州历史的厚重。”从北京来的黄先生,本来要去其他地方,路过郑州听说有“四鼎重聚”,便专程前来观看,直言不虚此行。
来自新郑市鸿福学校七年级的刘承昊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小讲解员,听了杨育彬的讲解,他感觉就像上了一堂历史课。“我讲过很多次这里的文物故事,但这是第一次见到发掘文物的人,爷爷真是太厉害了。”他兴奋地说。
漫步展厅,脚下是历经3000余年风雨的商城遗址,展厅内是近500件新时代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的文物,让人们读懂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参观完毕,杨育彬在家人的陪同下走出了展厅。不远处的城墙边,孩童们正在奔跑玩耍。3000余年过去,商城印记早已融入城市发展肌理。
看着眼前的一切,杨育彬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臻牛所配资-配资平台实盘-配资门户官网-线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